近日,九江市委书记刘文华对九江学院科技服务领军团工作作出批示肯定,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九江学院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服务九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九江学院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九江打造“三个区域中心、一个美好家园”的实践要求,制订了《九江学院服务九江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服务九江经济社会发展20条),成立九江学院社会服务办公室,通过系统重建、机制重塑、政策重构,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领军团为引领的“十百千”社会服务工作体系建设,深度融入九江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全过程。
系统重建:以“科技团+县区”共生共融,
实现从“碎片化对接”向“有组织服务”转变
为彻底改变以往科技服务“碎片化”的状况,九江学院进行了系统性改革。学校打破传统模式,由校领导组建了16支跨学科跨学院科技服务领军团,每个团队“一对一”精准对接一个县(市、区)或功能区,实施靶向服务。同时,配套组建了由百名高层次人才组成的乡村振兴服务队和千名教授博士参与的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队,形成了“十团融十县、百才连百乡、千师进千企”的社会服务工作体系。

校党委书记李明斌带领科技服务领军团在湖口县开展对接调研
2024年以来,学校有近2000人次教师有组织对接千余家企事业单位,基本建立了200公里“两小时核心服务圈”;签订横向科技服务项目360项,科研项目经费突破1.5亿元,省市“揭榜挂帅”重点研发项目数量与层次实现了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金额与项数均实现倍数增长,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度、精准度和有效度上均实现了新跨越。
机制重塑:以“实验室+产业链”相向发力,
实现从“单兵突破”向“协同创新”转变
学校以科技创新成果打通产业发展堵点难点,探索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围绕九江市主导产业和社会需求,学校科技领军服务团先后赴各县(市、区)开展精准对接,重点围绕共建创新联合体、技术联合攻关、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技术培训、人才共享等方面达成全面深化合作意愿,全力推进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
校地合作呈现多点开花之势。学校与九江市政府及上海理工大学共建的创新研究院;与湖口县政府共同成立了九江学院湖口创新研究院;与德安县政府等共建赣北钢结构联合创新实验室;与瑞昌市政府共建瑞昌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联通(九江)共同建设运营江西省纺织产业大脑平台。

校地共同成立九江学院瑞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
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围绕庐山云雾茶、长江白鱼等地方特色产业,联合建设国家级科技小院10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牵头成立鄱阳湖生态文明创新发展联盟,并与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九江中心。
技术创新方面,学校在省市“揭榜挂帅”重点科技项目中获批8项。成功揭榜的江西省“揭榜挂帅”重点项目“高强度耐冲击动力电池防火隔热绝缘复合新材料的研发”,成果应用于新能源企业电池隔板及轿车底板轻质化材料替代;跨学科科研团队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精准普查;深度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成果得到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肯定,并纳入全国长江生态联合修复项目成果。决策咨询方面,围绕金融、旅游、航运物流等专题形成的多份研究报告获得省、市主要领导等批示并转化。
学校科研质量同步提升,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鲤科重要经济鱼类保护及开发”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高集成化智能充电桩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等3项成果获得国家级行业科技成果奖。

校科技服务领军团与德安县开展科技服务项目集中签约
政策重构:“学术评价+绩效引导”破界贯通,
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为激发科研人员服务地方的积极性,学校在政策层面大胆创新,实施以实际贡献为依据的累进制绩效改革,开辟社会服务型职称评审通道;建立人才复用、科技副总等多元校地人才共享机制,有效打通了科技人才服务地方的通道;有序推进“联合创新团队”“科研飞地”等建设模式;探索推进先使用后付费模式,促进专利成果转化。
九江学院作为江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牵头单位,也是赣北地区唯一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将进一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努力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承担更重要的使命;将进一步整合创新要素,推动更高水平的有组织科技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将进一步优化协同模式,联合龙头企业与知名科研机构,探索建立面向区域全产业链的“链式创新”;将持续营造融合创新的优良生态,以更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科研处供稿
责编:李金玲 徐心雨 审核:汤明 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