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新时代的文艺使命,承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文脉,共同剖析地域文化传承与传统工艺当代振兴,做好弘扬、挖掘、传承九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教学工作,彰显九江地域民间传统技艺,培育学院具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工匠精神”应用型人才。12月8日,艺术学院邀请修水贡砚非遗传承人王令、廖胡兵、周存根、丁黄贵民间艺人进校园传授技艺,做客艺术课堂,艺术学院副院长虞斌、教务科科长汤艳及A1441/A1442班全体同学一起聆听了讲学,教学课堂由杨四宝老师主持。


讲学开始,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市民协副主席王令就从事工匠历程、修水贡砚历史源流、原料择取、形态设计、制作流程、工艺品鉴等一系列生产工序逐步讲解,循序渐进让学生重温了“工匠精神”的弘扬与重塑。目睹了非遗工匠传承人在传承技艺上获得的提升。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雕刻艺术作品,诠释了身无立锥之地的他只能在追求手艺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以超出常人的耐心与严谨、专注与坚守,做好手头的“每一件雕刻器物”,做好每一个细节,朴素的语言、精湛的雕工,娓娓道来的从匠历程让学生对修水贡砚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介绍了中国好手艺的四个新要求:材美、工巧、气韵、时宜。希望大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手工艺创新设计,课堂中学生认真做笔记,并全神贯注倾听他对贡砚艺术作品的解读。


艺术学院副院长虞斌表示,非遗是一笔优秀的文化创意资源,今天通过王令传承人对修水贡砚的讲解与示范,为我们工艺美术教育与当代设计创新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一块普通的石料,在石雕艺人的手中,变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艺术设计生涯中,要善于从民间文化、表演艺术、传统工艺美术的传统艺术资源中汲取非遗艺术创新资源,从视觉艺术角度,审视非遗那种根深蒂固的乡土文化,艺术水平,对原料雕刻的深刻理解以及文以载道的深厚思想,它将是促进艺术学院特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确保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因为艺术创新要以传承传统为前提,以非遗为元素载体,大胆创新,使九江地域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本次活动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由艺术学院教师杨四宝组织落实,四位艺术家为学生讲解了修水贡砚操作要点并进行现场示范。通过专家的课堂指导和互动交流,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掀起了学习、保护、传承民间手工艺的热潮,提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创新设计的新课题,并且加强了对同学们对民间艺术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认识到民间艺术 “工匠精神”的无限魅力。对承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文脉,促进传统工艺的创新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工艺文化复兴,推动九江地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