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电子工程学院“师者情怀大家谈”第六期活动如期进行。本期活动由学院分工会主席、自动化教研室主任蔡苗苗老师主持,讲述人为自动化教研室讲师魏罗娜老师,学生科辅导员赵园园老师,通信工程教研室副教授杨世永老师,全院教职工及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

魏罗娜老师是学院最年轻的专职教师,她讲述的题目是:《读懂学生,才能讲好一堂课》。她从自己来校后所讲的第一堂课的课堂效果入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自觉用学生的听课反应来反省授课的成败得失。通过主动与学生交流,旁听其他老师的课,由此找到了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之所在:课讲得好的老师授课之所以能吸引学生,是因为他们始终围绕着学生,针对着学生,他们读懂了学生,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中心。她感悟道: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的授课而喜欢这个老师,又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他讲的这门课。我想,作为学生,我会这样,而我的学生,大多也应该会这样。我当然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因为我的课,因为我的人,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赵园园老师是学院最年轻的辅导员,她讲述的题目是:《与学生共同成长》。她所讲述的是3个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故事,都是很平常的小故事,她却从中有了发现,有了感悟,有了发挥,从而成为学生和老师共同成长进步的阶梯。她说:相较于老师,因为年轻的优势,学生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往往具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在组织管理方面,一旦让他们作为主角,所体现出来的是:心理更加成熟,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前沿!这是社会的进步。基于这种认识,在工作方式上,我有意识地将以发号施令为主改为以征求意见为主,尽量多听学生的意见。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的空间更大了。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日常工作锻炼成长的机会也随之增加。而作为辅导员的我,从学生身上学到的东西也更多了。

杨世永老师是学院公认的讲课特别好的老师之一,他讲述的题目是:《赋予专业以人生的象征》。杨世永老师那种在课堂上激情洋溢、侃侃而谈授课风格,很多老师和同学都见识过、感染过、赞叹过。通信工程在网上被评为大学“最难学”的专业之一。从确定担任通信工程专业教师的那一刻起,他就在担心和考虑怎样才能把枯燥的专业课尽可能讲得让学生容易听懂,甚至感上兴趣。他说:对学生而言,通信系统就是一堆枯燥而又难懂的协议和规则的综合体。要让大多数学生真正理解并在头脑里建立起准确的概念,确实需要多花一些功夫。在这方面,我尝试着深挖通信技术背后的故事,以专题的形式讲解,并分析每个技术成为某个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成因及后果,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同时,比拟学生将来可能出现的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学生提供人生的参考。让我感到满意的是,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比较贴切地达到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作用。而这个作用,恰恰是我对教书育人理念的理解。为此,我特别愿意把对专业的形象化比拟尽可能用在对人生的理解与描述上。


三位老师的讲述都非常精彩,入情入理,洋溢着浓厚的教书育人的师者情怀,现场效果生动、热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主持人蔡苗苗老师对三位老师的讲述分别进行了简要的点评,并动员全体老师积极参与,要求已安排的老师认真准备,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确实达到 “自我教育、相互教育,唤醒最纯净的师德,催生最清新的师风”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