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注重弘扬伟大精神,强化时代使命,结合该院特色努力打造“红工匠”党建品牌,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讲党课、上党课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在本职工作岗位展现先锋形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擦亮“红工匠”党建品牌。
3月17日,学院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全面启动党史学习教育。该院党委书记舒长兴进行教育动员,并开讲党史学习教育第一课《重温百年党史,践行初心使命》,院长黄强提出要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在学深弄懂上下功夫,在推进学院工作上下功夫,实现党的建设与学院发展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3月24日,机械学院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红雨老师为大家宣讲党史课《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通过党史学习,老师们更加坚定了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鼓舞激励了广大党员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月5日清明节,学生支部组织35名入党积极分子来到烈士陵园,向革命先烈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深情的怀念;参观九江市烈士纪念馆,近距离地感受烈士们所经历的一切,让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要认真学习,发扬烈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月15日-16日,学院组织党员教职工开展了“追寻红色记忆,传承井冈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实地感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将井冈山精神深深融入到每位党员的工作学习之中。


6月3日下午,教工一支部全体党员开展“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擦亮红工匠党建品牌”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座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出席活动的校党委委员、统战部部长刘遵海表示,希望机械学院进一步擦亮红工匠党建品牌,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在工作创新、精益求精上,在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上时时处处展现“红工匠”的魅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当日下午,党员教师们来到数控车间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为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热身。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机械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开展“党建+”工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各环节中,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见成效。教师中涌现出了一批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教学能手、能工巧匠。
“作为共产党员,要在教学中把工匠精神和岗位意识有机结合,持续发扬敢于拼搏、善于创新的精神,坚持做到学用结合,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中坚骨干作用。”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九江市最美共产党员彭晓玲同志表示。从2008年至今,彭晓玲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以及职业技能竞赛,共获得了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3项、二等项8项、三等奖5项,省级银牌2枚、铜牌1枚。



同时,该学院学子在技能大赛中也多次斩获国赛、省赛大奖,结出了教育硕果。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第六届江西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省级推荐赛中,机械学院共有7个参赛项目参赛,获得了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的好成绩。“通过比赛,我充分认识到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党员教师要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好头,做好表率。”赛后,党员指导教师张晓对此颇有感触。
用行动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擦亮“红工匠”党建品牌。机械学院党委提出,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强化教风,打造精品;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强化学风,追求卓越;行政人员围绕这个目标来服务,强化作风,精益求精。
广大党员教师潜心教学、匠心育人,从各自讲授课程的特点出发,深入挖掘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教育功能,牢牢抓住课堂育人主阵地,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也刷新了大家对工科课程的呆板印象。比如,李军老师在《发动机原理》中将汽车发动机与中国制造联系,从汽油牌号的指标参数到生态文明与“绿水青山”,引导学生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胡云堂老师将《液压与气压传动》中液压泵的工作原理与人的心脏工作机制类比,启迪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避免“泵”的“失效”;吴昊老师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结合了华为、TCL手机芯片等“卡脖子” 问题,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意识;江卓达老师把数控铣床与“工匠精神”结合,启迪学生“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李清香老师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还获得省高校育人共享课程立项。通过把学院的课程思政做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红工匠’这个党建品牌是在学院办学特色——‘重课程思政和重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凝练出来的,党员先进性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强化立德树人与打造能工巧匠相统一,体现了机械人的使命担当!”该学院党委书记舒长兴表示,学院将继续提炼、宣传和推广这种“红工匠”党建品牌,形成“人人争当红工匠”的“党建+”效应。
通讯员:王玉伟 审稿人:舒长兴
责编:李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