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以数字乡村建设带动和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为绘就数字乡村新图景,消弭城乡“数字鸿沟”,6月22日,管理学院组建了以"教授+博士+学生”的实践调研队伍,围绕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两大主题,赴武宁县鲁溪镇双新村进行了系列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管理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调研与服务实践队由学院主要负责人、资深教授、青年博士和思政科教师及工商管理学、审计学、会计学、电子商务学等专业的学生组成。针对武宁县鲁溪镇双新村的基本情况,在该院许松涛博士和郑孝庭教授的指导和具体建议下,实践队围绕活动主题开展了“智慧助老”系列公益活动,力争为双新村注入数字动能,赢得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一张证件照,让村民“笑”起来
“一、二、三,大娘笑一个!哎好,拍好了!”
实践队员周凌寒在双新村柯大娘门前为她拍了一张照片。随着双新村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网上申领各种证件成为村民们的一件麻烦事,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没有可以上传的证件照片,为此实践队员们拿上相机,挨家挨户走访,为村里老人们拍上一张张满意的证件照,队员们将25位老人的电子照片赠送给当地村“两委”,辅助建造电子照片数据库,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谢谢你小伙子,有了这个照片真是方便很多嘞!”柯大娘眼角带笑,激动地对着实践队员说道。一张普通的证件照,却定格住村民的暖心笑容。

一张电子医保卡,让村民医保“活”起来
为加快推进“互联网+医保”新举措,提升医保公共服务的品质和便利性,国家医保局在总结医保电子凭证第一批上线运行地区推广使用经验基础上,决定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
经过调查发现,双新村已有80%村民用上智能手机,然而老年群体中绝大多数对于电子医保卡不了解、不熟悉,实践队为双新村制作发放电子医保卡申领海报100余份,在入户调研的同时,宣讲电子医保卡政策,为50余位农民申领电子医保卡,助推乡村老人医疗保障电子数字化。

一个赣通码,让村民出行“顺”起来
疫情时代,数字化防疫方便年轻人的同时却让银发族“被弱势”。在调研中,实践队员发现双新村村民赣通码注册率较低,数字化防疫成为老年人出行的绊脚石,实践队员根据双新村实际情况,合理分组、分头入户,教会了78名老人注册和使用“赣通码”,解决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老年人出行难的问题。

一个反诈APP,让村民钱袋子“牢”起来
信息化时代,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老年人对于诈骗新手段辨识度低,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也面临着“漏”出去的风险。2021年6月,公安部推出国家反诈中心App,它的“反诈预警、身份验真、App自查、风险查询”等核心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民众被骗的可能性。在村干部带领下,实践队排查询问国家反诈中心App下载遗漏情况,帮助56名村民下载反诈App。

同时,实践队还结合近期老年人群受骗的典型案例,就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的常用手段、特点以及如何进行防范等内容给当地村民上了一场生动的“防诈课”,为村民送上“防诈知识礼包”。
近年来,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服务团队始终坚持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基层、深入农村,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力争为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建设,提出青年方案,发挥青年智慧,贡献青年力量。在本次活动中,实践队紧紧围绕数字乡村主题,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当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眼于一张证件照、一张电子医保卡、一个赣通码、一个反诈App,助推数字乡村建设,为建设双新村“数字高速公路”助力,让乡村老人也能搭上数字技能便车,进一步化解了乡村老年的“数字鸿沟”。
通讯员:郭振 审稿人:赵宇剑
责编:李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