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九江学院在此前后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师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并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工匠精神 再现甲胄传奇
5月26日晚,图书馆主馆213多功能厅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甲胄与西方铠甲”的讲座。来自九江学院艺术学院的白震宇和张万行两位同学,为现场的读者们介绍了中西方铠甲的发展历史,并展示了他们复刻的中国古代甲胄和欧洲铠甲。
这两位同学都是去年刚入学的新生。因为一些电影、纪录片和游戏,他们接触到了甲胄,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就很喜欢做一些研究,会买来各种材料来进行手工复刻。自制甲胄不仅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还要自学编织、裁剪、缝纫等手艺。
近年来,有部分古装剧对服化道的考究不严谨,甚至出现了中式甲胄日化的现象。张万行说:“我们想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传播一些甲胄的知识。让祖先披在身上用来保家卫国的东西不被人遗忘,这就是我们这次活动的意义所在。”两位同学讲述十分精彩,他们所带来的自制甲胄更让人惊喜连连。同学们纷纷上前,试戴他们的自制甲胄。“穿上这些甲胄,让我感到历史的厚重,同时有一种热血上涌,奔赴沙场的冲动!”来自法学院的王壹婷同学激动地说道。
体验多彩非遗 感受文化魅力
“哇,做湖口木船的人也太厉害吧!”“好想坐这个轿子啊!”6月10日上午,位于九江茶市的九派非遗馆里热闹非凡,不时传来同学们的惊讶声和赞叹声。
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九江学院图书馆组织了40余名在校大学生来到九江茶市参观,近距离感受和体验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先后参观了茶博馆、国茶名品馆、万里茶道展览馆、濂溪茶书阁以及九派非遗馆。
茶博馆陈列了“万里茶道”图、姑塘十湾图、浔阳古茶市图和九江茶赋卷轴,重现了民国时期九江茶市的繁荣景象。国茶名品馆则汇集了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并吸纳了庐山云雾、修水宁红、安化黑茶等江西和全国各地茗茶入场。万里茶道展览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茶的起源、发展与演变,以及九江茶文化、茶产业的悠久历史。
文学院A2261宿紫若同学感慨道:“通过茶,我体会到了一丝古时文人雅客的情怀。中华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在感叹的同时,更为之自豪。”
九派非遗馆汇集了庐山篆刻、瑞昌剪纸、湖口草龙等30多个非遗项目,以及封缸酒、桂花茶饼、新合豆条等九江传统美食制作技艺,是赣北地区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场馆。机械学院A2223王剑同学说:“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瑞昌竹编的精巧工艺、湖口草龙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
此次活动让学子们感受到九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对他们今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赣鄱文化和九江当地文化的传承创新有着非凡的意义。文学院A2251刘芷晴同学说:“平常出去玩,都会是去其他城市,很少有主动了解自己读书的城市,这次参观让我有幸认识到了九江的悠久文化底蕴。”
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
6月12日,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传承人记录成果特展在九江学院图书馆逸夫分馆拉开帷幕。展览吸引了众多喜爱非遗的师生前来观展。
展览采用展板形式,以“《公约》介绍”“中国履约情况”“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的展示”为主线,结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成果进行系统性展示。
“这次展览,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全新的认识。”建工A2262曹丹婷同学说,“非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上古人民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对现代种植仍有着深远影响。如果说京剧、昆曲、古琴、针灸、皮影戏等非遗是推介中国的一张张名片,那么各个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则展现出了中国不同的风土人情。”
据悉,本次特展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下,国家图书馆主办、九江学院图书馆及全国220家各级各类图书馆进行联展联映的“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的系列活动之一。
除此之外,九江学院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的宣传阵地,大力推广和介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岂有书乏》栏目通过线上线下的平台向广大读者推荐介绍非遗项目的图书,如《青阳腔研究》《瑞昌剪纸》《武宁打鼓歌》等书,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微信推文《九江学院的“非遗”故事》全景式地讲述了近年来九江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支持引导“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在校园生根发芽的号召,在传播非遗技艺、对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中等方面所取得了积极成效。与此同时,图书馆发起《我和“非遗”》有奖征文活动,征集生活中与非遗、非遗传承人的相关的情缘、故事,优秀作品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濂溪》馆刊展示,营造了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通讯员:陈勇 审稿人:符文辉
责编:李金玲 吴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