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老师,同学们:
作为一名入职不到两年的年轻教师,面对师者情怀这个题目,脑子里实在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所以,我还是跟大家分享一个失败的体验吧。
我来学校讲的第一门课,是一门选修课——《楼宇自动化》。第一次上讲台,特别有神圣感,特别想把课讲好。我下足了功夫精心备课,在家里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了很多遍。可是,第一堂课的实际效果却让我感到很失败。并不是心里有多么紧张,自我感觉讲得很流畅、很自然、很脱稿,发挥得还是可以的。让我不解的是:教室中两个班将近80人,几乎只有前三排不到20名同学听得比较认真,大部分同学听课的注意力都不太集中,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低头玩手机,有的甚至昏昏欲睡。
所幸我在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下了联系方式,很多同学加了我的微信。我问一个学生对我上课有什么意见,他回的是:“老师,我觉得你讲得挺好的,但是这个课真的没什么意思,都是概念,感觉学不到东西。” 我知道,这样的教学反馈,说明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出现了错位,没对上点。我很焦急,又不敢马上就去求教师兄师姐们,只好抓紧时间去旁听他们的课,——刚好,新入职老师本身也有听课学习的任务。我发现,我们学院很多讲课很好的老师风格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关注学生、调动学生、启发学生、督导学生。比如:有的老师讲课特别注意仪表,谈吐很潇洒,很有气场,对学生有很强得吸引力;有的老师课堂用语特别新潮,与学生很有共同语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有的老师经常深入到教室中间甚至后排讲解,后排的学生听课也认真起来;还有的老师特别喜欢把枯燥的理论、技术问题设置为学生将来在职业岗位上可能要面临的问题,学生的听课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等等,等等,让我反思起自己的课:我的备课不能说不认真,我对着镜子演绎得滚瓜烂熟的确实是一个让我自己十分满意的过程。但是,这个满意,没有学生参与,与学生无关!对比师兄师姐们,我知道了问题之所在:他们的授课之所以能吸引学生,是因为他们始终围绕着学生,针对着学生,他们读懂了学生;而我的课,只是在讲给镜子里的魏老师听,没有关注学生,没有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中心,更没有读懂学生。
为了尽快读懂学生,我有意识地主动接触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心理状况及行为习惯,尤其是他们在课堂上究竟希望老师讲什么?怎么讲?起初,我发现学生的想法跟我想象的并没有什么大的不一样,可是后来我发现有点不对。因为我前面接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听话的、自觉的,相当一部分不太听话、不太自觉的学生我在有意无意间并没有跟他们接触。他们的想法、学习态度,以及对老师的期待是不一样的。而作为我们这个办学层次,注定会有很多这样的学生。读懂他们,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听课注意力,让他们学到该学的东西,是办学层次赋予我们每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通过与学生比较广泛深入的接触,我对我们的学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首先,一部分好学上进的学生,课讲得好不好他们都会认真听课,积极学习;其次,大部分学生听课认不认真、学习努不努力,很大程度上起决于老师讲课生动与否、要求严格与否、重点突出与否、实用性如何;再次,还有一部分学生,则需要老师不断地督导、耐心地启发以及真心实意为他着想的贴切体现,才有可能让他学到一些东西。有时我会感慨:作为一名九江学院的老师,要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听课,真的不容易!但是,再不容易,老师也得努力。我想,这,就是师者情怀吧!
我常常回想自己读大学时一门原本比较枯燥的课:电机学下。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漂亮温柔的女老师,讲话轻声细语,上课擅长以生动的示例解释概念。上她的课时,我随身带两个手机,不是为了玩,而是把她的每节课都细细录下,课后温书时再聆听一两遍。有时甚至并不是为了复习功课,而是听一听她的声音,回味一下她的亲切,心里会感到宁静,感到温馨。由此,我感悟到: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的授课而喜欢这个老师,又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他讲的这门课。我想,作为学生,我会这样,而我的学生,大多也应该会这样。我当然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因为我的课,因为我的人,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可以说,从第二门课起,我就开始尝试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我在网上搜集课程相关的实例和flash,在课程中通过讲一些学生有兴趣的小故事引入概念,还曾通过讲解电影角色帮助学生理解英文句子结构。虽然仍存在很多不足,但在此过程中我自身也完成了一次小小的“教而知困,学而自强”。有学生通过qq跟我说:“老师,我觉得你上课挺有趣,特别逗!”。这段话我看了好几遍,心里便涌上一点小骄傲:不管我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是高大伟岸,还是搞笑亲和,只要能在课堂上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接受并消化我想传授给他们的知识、方法,这,就足以让我获得一种作为教师的成就感!
短短一年多时间,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带给我很多感悟:老师教授学生,学生也在时时激发老师的“头脑风暴”,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而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前提,在于是否互相理解。作为班主任,我曾在做一个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意外地发现,即使是一名后进学生,对人生也有自己的愿景、期望和规划,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只是一味的浑浑度日。这件事再次启发我、提醒我,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沟通交流中,都不能用定式思维思考问题,而要有意识地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平等、服务的心态,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一本书,认真地阅读,尽可能读懂学生,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才有可能讲得好,讲得受学生欢迎,讲得让学生学到东西。
各位老师,同学们,以上是我关于师者情怀的讲述,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