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九江学院文学院师生组建“文小青乡村振兴”服务队,奔赴柴桑区新塘乡、狮子镇,庐山市海会镇、温泉镇以及濂溪区莲花镇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文院学子以“喜迎二十大 青春心向党丨建团百年正青春 奋斗有为正当时”为主题,结合该学院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特点与优势,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5个方面工作,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演了“变形记”。

“文小青乡村振兴”服务队合影
第一篇 茶青记
6月20日,九江学院文小青乡村振兴服务队前往温泉镇桃花源村寻根溯源。该村茶泉双秀,庐山云雾缭绕园中,“谷帘泉”倾泻而下,茶香四溢。“谷帘泉”位于主峰大汉阳峰南面康王谷中,相传茶圣陆羽(唐代)认定此泉为天下第一泉,并于谷中种茶品茶,撰写世界第一部研究茶叶专著《茶经》。

桃花源中茶圣陆羽像

在茶山高处,队员们祭献英烈
随后,文小青服务队前往柴桑区新塘镇、狮子镇感受了非遗传承发展情况,并为“绝艺”注入青春气息。队员们欣赏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杨驼子娶亲》,其戏本内容诙谐幽默,曲调清新甜美,深受大家喜爱。

采茶戏《杨驼子娶亲》剧照
演出结束后,酷爱戏曲的队员冯诗钰同学跟着演员学习“唱念做打”。带队老师陈筱云向主胡师傅虚心请教,切磋学习戏曲伴奏。

队员冯诗钰同学跟着演员学习“唱念做打”
81岁高龄的戏曲协会主席李世荣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我的后半生与戏歌曲调结缘,在采集民间非遗作品的过程中记录了许多即将失传的曲目、歌调。为了给非遗呐喊,协会常年公益送戏曲下乡,希望千年古城柴桑的非遗文化能够再放光彩。感谢同学们冒着烈日酷暑来访,希望大学生都能够热爱采茶戏,做好非遗传承工作。”

李世荣向队员们介绍采茶戏
二胡始于唐朝,称“奚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拉弦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出现在采茶戏的舞台。其造型简练优美,做工精巧,音色纯净,为历代音乐爱好者所喜爱。6月22日,文小青服务队来到非遗文化传承人李明权师傅的工作室,探寻手工二胡制作技艺,传承匠人精神。李明权生于柴桑区狮子镇,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制作二胡的。从他表示,相较现在机器生产出的二胡,手工制作才能真正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材料的特性,做出音色卓绝的二胡。
“制作二胡要精益求精,一做一天是常有的事儿。这好料在手中,你就总希望能够通过自己一次次的努力让它展现更好的价值!”李老师笑着言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学生的成长也是如此。在传承“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中,队员们也获得了学习生活新的打开方式。

李明权制作手工二胡

队员们学习记录李明权的匠人精神
在活动中,队员们深入乡村,采风学习,编创再造,加强了对民间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活化利用,希望通过寻访优秀传统文化,力争为传统文化的全面发展谋思路,提点子。
第二篇 政务青年记
6月23日清晨5点,文小青服务队来到柴桑区新塘乡鑫丰茶园为自编自导的现代茶戏《庐山云雾》取景,宣传庐山云雾茶,服务其市场销售。

茶园负责人王灿邦热情好客,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茶业现状,现代茶叶制作工艺及当前乡村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企业家王灿邦毕业于浙江大学茶学专业,03年返乡创业。鑫丰茶园帮助当地三十多户茶农进行茶业生产工作,带领当地民众脱贫致富。
“我是新塘人,做企业白手起家,很是艰辛。但我从未想过放弃,虽然随着企业的逐渐壮大,困难层出不穷,但我相信努力总会有收获。创业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为家乡发展作出了一点点贡献,能帮助到家乡的亲人们。”王灿邦引导同学们思考什么是社会责任感。

企业家王灿邦向队员们介绍创业心得
此外,服务队还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特长,为景区宣传片充实素材。

服务队员变身茶仙子

队员们正在紧张忙碌地进行拍摄
除此以外,文小青的政务实习还包含宣传环保知识、激活电子医保卡、核查脱贫户外出务工情况、开具医疗报销证明、宣传四化村防汛工作以及关爱留守儿童与老人等等,内容涉及环境整治生态振兴、优秀文化传播文化振兴、人力资源输入人才振兴、乡村基层组织服务组织振兴。服务队队长王懿哲表示:“政务实习活动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乡村建设取得的巨大进展,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远意义。”

新塘乡乡长刘春与参加政务实习的师生们交流经验
第三篇 育心春蚕记
文小青们变身“育心春蚕”,结合积极心理学,广泛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彩虹育心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体育文化、美学文化和劳动文化带入乡村,启智润心,帮助留守儿童们树立自信,健康成长。6月24日,队员们来到庐山市海会镇中心幼儿园,以“我是一颗小茶树”为主题向孩子们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生态文化和美学文化。生动新颖的心理剧形式,让孩子们创意玩乐,课程畅想了智能机器人采茶的美好蓝图,科技创造未来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小朋友画的智能机器人采茶
课堂上,队员们带领小朋友们制作茶包、学习农时谚语。在民族乐器二胡的伴奏下,师生齐唱《幸福拍手歌》。最后,队员们将活力赛车、泥匠工程套装、迷你篮球等玩具(来源于八里湖一小的志愿者程子陈同学)捐赠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共续友好情谊。

师生齐唱《幸福拍手歌》
6月25日,文化盛宴在濂溪区莲花镇东城小学开展,队员们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努力培育留守儿童的爱国心爱党情,体育心劳动情。在队员邓丹玲讲述红色故事《修水: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方志敏:九江甘棠湖畔点燃革命初心》的过程中,孩子们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聆听发生在九江的党史故事
操场上,小朋友和队员们打篮球、齐赛跑,捡拾垃圾清洁校园,体育精神劳动意识入脑入心。

新塘乡凝聚留守儿童们的幸福驿站,也是文小青们的实践阵地。传统体育游戏“跳房子”、清理河道、感受白鹿洞书院文化、观看爱国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帮爷爷奶奶做家务等特色课程在文小青队员们的努力下相继落实。

幸福驿站心愿墙
据了解,文学院本次“三下乡”活动将持续至8月31日,为期两个月,文学院青年将继续在“三下乡”的旅途中观察点滴,为建设美丽乡村注入青春活力。
通讯员:陈筱云 审稿人:蔡飞 李勤合
责编:李金玲